關閉→
當前位置:致富都>致富周邊>民俗>冬至的歷史起源 - 冬至是什麼意思

冬至的歷史起源 - 冬至是什麼意思

致富都 人氣:3.19W

古人認爲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表示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的日子。因此,後來春節期間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習俗也經常出現在冬至。冬至又稱“小年”,一是說明年關將近,餘日少,二是說明冬至的重要性。冬至作爲節日來源於周代,盛於唐宋,並且相沿至今。

冬至是什麼意思?冬至的歷史起源

一、冬至是什麼意思

1、古人認爲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表示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的日子。因此,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習俗也經常出現在冬至。冬至又稱“小年”,一是說明年關將近,餘日少;二是說明冬至的重要性。

2、把冬至作爲節日來源於周代,盛於唐宋,並相沿至今。因爲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,所以周代的正月和現在的十一月一樣,所以拜歲和賀冬沒有區別。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。因此,也可以說是專門過“冬至節”是從漢代以後纔有的,盛於唐宋,一直到現在。

二、冬至的歷史起源

1、據記載,周秦時期以冬十一月爲正月,以冬至爲歲首過新年。《漢書》有云:“冬至陽氣起,君道長,故賀……”也就是說,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。古人認爲從冬至開始,天地的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表示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的日子。因此,後來春節期間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冬至。冬至又稱“小年”,一是說明年關將近,餘日少,二是說明冬至的重要性。

2、冬至作爲節日來源於漢代,盛於唐宋,相沿至今。因爲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11月,所以周代的正月等於現在的公曆的11月,所以拜歲和賀冬沒有區別。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,將正月和冬至分開。也可以說單純的過“冬至節”是從漢代以後纔有的,盛於唐宋,一直到現在。

3、漢代以冬至爲“冬節”,官府必須舉行慶祝儀式,稱爲“賀冬”,官方例行假期,官場上流行互賀的“拜冬”禮俗。《後漢書》中有這樣的記載:“冬至前後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政,擇吉辰而後省事。”因此,這天朝廷上下休息,軍隊待命,邊塞閉關,商務旅行停業,親朋各以美食相贈,互相拜訪,歡樂地過一個“安身靜體”的節日。魏晉六朝時,冬至被稱爲“亞歲”,人們必須向父母的長輩慶祝節日。宋朝以後,冬至逐漸成爲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活動。

4、唐、宋時期,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這天在郊外舉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。明、清兩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被稱爲“冬至郊天”。宮內有百官向皇帝送賀表的儀式,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,就像元旦一樣。

三、冬至的傳統飲食

1、北方水餃:每年農曆冬至這一天,不論貧富,餃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。諺雲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。”這個習俗是因紀念“醫聖”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。

2、羊肉湯:據說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是從漢代開始的。相傳漢高祖劉邦從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,覺得味道特別鮮美,讚不絕口。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。人們從冬至這一天,吃羊肉和各種滋補食品,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。現在山東滕州一帶,這天被稱爲伏九,節日前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物,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,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爲圖個好兆頭。

3、江南米飯:在江南水鄉,有冬至之夜全家人一起吃赤豆糯米飯的習慣。據說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惡多端,死於冬至這一天,死後成爲疫鬼,繼續傷害百姓。但是,這個疫鬼最怕赤豆,所以人們從冬至這天煮赤豆飯,用以驅避疫鬼,防災祛病。

4、番薯湯果: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,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。“番”和“翻”同音,在寧波人的理解中,冬至吃番薯,就是把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“翻”過去。湯果類似於湯糰,但個頭要小得多,裏面沒有餡。湯果也被稱爲圓子,取其“團圓”、“圓滿”之意。老寧波也有“吃了湯果大一歲”的說法。

5、臺灣糯糕:我國臺灣儲存了冬至用九層蛋糕祭祖的傳統,用糯米粉捏成雞、鴨、龜、豬、牛、羊等象徵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,再用蒸籠分層蒸成,用以祭祖,以示不忘老祖宗。同姓同宗者在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,集中在祖祠中照長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稱“祭祖”。祭典之後,舉行宴會,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。大家開懷暢飲,聯繫久別疏遠的感情,被稱爲“食祖。”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,以示不忘自己的“根”。

6、台州擂圓:浙江台州人的美食,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節氣,這一天要做一些特色菜餚和食物,首先要祭奠祖先,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來年一切平安如意。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飯。其中吃“冬至圓”(擂圓,又叫硬擂圓、翻糙圓)是台州的舊傳統,擂圓取圓圓潤潤、團圓之意。

7、蘇州釀酒:姑蘇地區非常重視冬至節氣,姑蘇地區有俗語云:“冬至如大年”。傳統的姑蘇人在冬至晚上喝冬釀酒,冬釀酒是一種米酒,加入桂花釀造,香氣舒適。姑蘇人在冬至晚上暢飲冬釀酒的同時,還配備了滷牛肉、滷羊肉等各種滷菜。在寒冷的冬天,冬釀酒不僅能驅除寒冷,還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禱。

8、江西麻餈:麻餈是浙江、江西的特產,也是福建人傳統小吃、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。麻滋陰乾後蒸、煎、火烤、砂炒比較合適。

9、冬至面: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”。在安徽合肥,冬至吃麪的風俗與節氣、氣候、農事有關。冬至後就是數九寒天,每九天數作一九。在水滴成冰的嚴冬,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麪,纔算是過了冬至。

10、湯圓: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:“冬節大如年”、“冬節沒返沒祖宗”。意思是外出的人,到了冬至的日子無論如何都要回家敬拜祖先,否則就沒有祖家觀念。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重視冬至,把冬至作爲團圓節。潮汕的人們吃了冬圓後,還要在家宅的門、窗、桌、櫥、梯、牀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,甚至漁家的船頭,農家耕牛的牛角,果農栽培的果樹也不例外。

11、桂圓燒蛋:冬至古代是大節日,嘉興重冬至,俗話說“冬至大似年”,保留古風。據《嘉興府志》記載:“冬至祀先,冠蓋相賀,如元旦儀”。民間崇尚冬至進補,有赤豆糯米飯、人蔘湯,白木耳、核桃仁燉酒、桂圓煮雞蛋等。至今,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“桂圓燒蛋”的習俗,老人們說因爲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,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,半夜還會肚子餓。

12、南瓜餅:冬至過了眼看年,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,大街小巷瀰漫着南瓜餅的香味,而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“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”,也就是說過了冬至,就會夜短日長了。

TAG標籤:#冬至 #起源 #歷史 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