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閉→
當前位置:致富都>致富周邊>科普>白背木耳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

白背木耳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

致富都 人氣:1.69W
白背木耳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

一、生物學特性

1、形態特徵耳芽杯狀,黃褐色附白絨毛。成熟後耳片膠質脆嫩,腹面紫褐色,曬乾後變爲黑色,背面白色,耳片直徑8-43釐米,耳片成熟時反捲。

2、營養要求白背木耳屬木腐類真菌。栽培原料主要有闊葉類雜木鋸木屑,棉籽殼、玉米芯、甘蔗渣、稻草、麥麩、米糠等。菌絲透過分解胞外酶降解基質獲得營養,能利用尿素,也需要鈣、鎂、磷、硫等礦質元素。

3、對環境條件的要求(1)溫度。菌絲生長適溫範圍8-37℃,最適溫度爲25-28℃;子實體生長髮育適溫範圍13-30℃,最適爲l8-22℃,高於26℃耳片生長快,但薄且發紅,產品質量差,低於15℃生長緩慢,10℃以下停止生長;(2)水分。原料基質含水量爲58%左右,不能高於60%或低於55%;在發菌期空氣相對溼度爲75%左右;子實體在發育期爲85%-90%。(3)空氣。白背木耳是好氧性真菌,無論是發菌期還是產耳期都應加強通風換氣工作。特別是耳芽形成後,若通氣不良,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耳片不易展開,形成雞爪耳"失去商品價值。(4)光線。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照,子實體生長期最適光線強度爲40-500勒克斯。(5)酸鹼度。菌絲在pH4-7之間均能生長,其中以pH5-6.5爲宜。

二、栽培技術

1、菌種製作母種以PDA加富培養基爲好;原種、栽培種可用鋸木屑、棉籽殼、小麥、玉米芯等原料作培養基,按常規方法制作,含水量50%-60%。

2、栽培季節白背木耳屬中溫型結實性菌類,爲了有較長的出耳收穫期,一般以秋季栽培爲主。各地可根據當地的氣象資料選擇最佳栽培季節,當自然氣溫穩定在23-25℃的日期向前推一個月爲接種適期。

3、菌袋製作(1)培養料配方木屑85%,米糠85%;棉殼87%,麥麩10%;玉米芯82%,米糠12%;稻草(3-5釐米長)40%,稻殼l0%,棉籽殼20%,木屑12%,米糠15%。上述四種配方中均添加石膏粉1%,石灰2%,含水量58%-60%。原料要求新鮮無黴變、無蟲蛀。(2)拌料與裝袋將各種原輔材料按比例稱重,充分拌合均勻,石灰溶於水中,再用石灰水將料拌至適合含水量後,上堆發酵3-4天,堆溫達到65-70℃,中間翻堆2次。發酵結束後,用33釐米x17釐米x0.05釐米低壓聚乙烯袋裝料。裝料時,料要裝緊實,以手拿菌袋不留指窩爲宜。每袋裝乾料0.4公斤,溼重0.9公斤左右,裝完後套上袋口環,塞上棉塞,立即滅菌。(3)滅菌與接種當天裝袋應當天上鍋常壓滅菌,滅菌時間一般控制l00℃上保持10-l2小時。嚴格控制好滅菌時間,是栽培成敗的關鍵。滅菌結束後,取出堆碼在接種室或塑料大概內,用氣霧消毒劑密封消毒1小時(每立方米空間用4克),待料溫冷卻至33℃以下後,採用全開放式接種法接種,此法接種速度快,效益高,每袋栽培種可接40袋栽培袋。

4、發菌管理髮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務是調節培養室的溫度與溼度,檢查處理雜菌。白背木耳栽培主要依賴於自然氣候來安排生產,在發菌季節溫度高,雨水多,溼度大,在管理上主要是做好降溫降溼工作。主要措施是:加強通風、經常翻袋。這樣既可降溫,又可除溼。室內溫度控制在33℃以下,相對溼度控制在80%以內。在發菌期間,檢查處理雜菌工作不可忽視。如果發現紅色鏈孢黴要及時清除深埋或用火燒燬;被綠黴、黃麴黴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離培養,防止蔓延傳播。

5、出耳管理接種後30-35天,菌絲可長滿袋。當自然溫度在25℃以下時,可適時開袋出耳。開袋方法是用鋒利小刀將袋口距料面1-2釐米處自上而下斜形割下,使菌袋上方有1-2釐米長的帽舌,下方與料面齊,這樣在噴水時不會在袋口處積水。割袋後袋口與袋底交叉呈騎縫式堆碼l0-15層高,同時加強水分管理,提高環境溼度,適當通風換氣。進入成熟期耳片反捲時,逐漸減少噴水量,直至採收前2-3天完全停水。

6、採收與乾製當耳片卷至1/4-1/3時便可採收。採收時用鋒利小刀在蒂頭處把大耳片割下,留下小耳片繼續生長,千萬不可損傷料面。一茬耳收完後,袋底用刀片劃開,可提前出耳。白背木耳的乾製只能曬乾,也可進行鮮銷。共可採收5-7潮耳,總生物轉化率(產量)可達200%以上。一個家庭一季栽培5000袋,可產鮮耳4000-4500公斤。

TAG標籤:#生物學 #木耳 #栽培技術 #白背 #